中华老字号苏州得月楼饭店
满意不满意搬上荧幕
春暖花开的季节,正是味蕾“复苏”的时刻。讲究“不时不食”的苏州人,对春天里的美食滋味格外期待。中华老字号苏州得月楼饭店更是每天高朋满座。
来自安徽的客人小周和几个朋友点了“松鼠鳜鱼”、“碧螺虾仁”,“响油鳝糊”。
姚岚,是苏州市得月楼餐饮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,也是苏州市得月楼餐饮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。“你们吃得满意就好!”已经成了姚岚的口头禅。每天迎来送往,就为了顾客满意!
在1963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,时任副总理的李先念向中央电影局提出,新中国成立后还没有一部反映服务行业的电影。《满意不满意》这部电影就这样诞生了,电影中的餐馆就叫得月楼。电影《满意不满意》讲述了青年服务员端正工作态度,成长为顾客满意的服务员的故事。
电影《满意不满意》剧照
百年老店得月楼,1982年恢复重建开业。当时,改革开放刚起步,新开张的得月楼踌躇满志。
改革开放初期,得月楼和很多老字号一样,重新迎来了生机。饭店的青年们,搞改革、出新招,传承传统技艺,挖掘失传的苏帮菜,让顾客品味到舌尖上的幸福感。这些故事被记录在了电影《小小得月楼》里。
电影《小小得月楼》剧照
支部的党员、苏州得月楼的行政总厨许翔就是当年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厨师。许翔在得月楼工作了40多年,对这家店有深厚的感情。
许翔
从当年的小学徒,到现在的老师傅,许翔如今已经是苏帮菜红案顶级厨师,他和支部的党员们把对传承与创新的执着初心,融入在每一道菜品里。许翔现在的工作主要是“传承”,另外还带教一些徒弟和菜品的把控。
许翔在教授徒弟
苏帮菜,素以刀工精细、讲究时令等著称。火势大小、油温高低、蒸气缓急,以及投料顺序也是一样,每一道环节要恰到好处,整个烹制过程可谓“一失万无”。做好每一道菜,让每一位顾客满意而归,得月楼党支部每一位党员始终坚守着这样的工作理念。
传承经典创新研发
许翔说,继承和创新是苏帮菜技艺的永恒主题,只有这样才能赋予苏帮菜更多新内涵、赢得更大市场。
支部力量激发着每个岗位的创新活力。目前,得月楼在保持数百个传统菜点的同时,创新推出了独具苏州特色的“四季宴”、“吴中第一宴”、“全蟹宴”等等,可谓独树一帜。
厨房里处理米面点心的工种称为“白案”,精巧的手工是行走“白案江湖”的根本。支部党员吕杰民就是得月楼白案的掌门人。
吕杰民
苏州人讲究“不时不食”。吃东西应时令、按季节,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,所以每一季的点心都会按照不同的食物来制作。
“择一事,终一生”。从事白案厨师近40年,吕杰民的学生不计其数,但是徒弟却为数不多。很幸运,张学杰就是其中之一。张学杰说,从师傅身上学到最多的,还是创新精神。
打开思路开拓市场
大厨们创新研发新品,市场同样需要审时度势打开新路子。虽然对于老字号餐饮企业来说,线下是主战场,但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,顺应时代发展线上销售也已不可或缺。苏州市得月楼餐饮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姚岚说:“现在的老百姓不单单要到店里吃,还会买回家里吃,还有就是,年轻人是老字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所以我们推出荷叶粉蒸肉、虾仁、蹄筋、加工好的鱼片等半成品在网上销售,目前江浙沪都可以邮寄到家。”
吕杰民被评为苏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-苏帮菜制作技艺传承人,这让吕杰民对苏帮菜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苏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-苏帮菜制作技艺传承人证书
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帮菜的制作技艺,公司党支部推出了“大厨牵小手”的活动,大厨们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苏式糕点。“苏州得月楼作为一个苏州老字号,百年传承苏帮菜的支部,秉承着要传承苏帮菜老字号的担子,我们要做好苏州菜传承的任务。”姚岚说。
继承不守旧,创新不离宗。这一勺匠心里,不仅盛着四时美味,更承载着创造美味的喜悦,烹饪所需的坚持、磨砺与付出,还有厨师们世代相传的手艺。他们每天和水火油盐相伴,在一场锅碗瓢盆交响曲中,把传统和时代的滋味传递给大家。